上海台经贸亟须再进出口代理出发 活力依稀在
在此之前,两岸经贸关系一度有些低迷。如比较2014年的两岸贸易额与中韩贸易额,就可发现明显差距:前者为1983亿美元,同比上升仅0.6%;后者为2905亿美元,同比增幅达6%。在合作机制推进方面,中韩自由贸易协定顺利签署;“两岸服务贸易协定”却起大早赶晚集地在台湾岛内被耽搁。此外,2014年中国大陆在海外直接投资同比增长14.1%,其中对韩国的直接投资增长了148%,对台投资却处进出口代理于负增长状态。
扣除台湾政治因素的干扰,笔者认为“近年台资竞争力的下降”也是影响两岸经贸合作的不利因素。以笔者观察到的沪台经贸合作而言,沪台经贸间人员交往、瓶颈制约、业务突破和转型诉求,不仅是两岸经贸关系更是台湾经济的晴雨表。而2012~2014间笔者连续三年的跟踪调研显示出沪台经贸正处在十字路口。
基本数据:活力依稀在
2014年,大陆首部台资企业“龙虎榜”——《上海台资企业500强》一度在台商中广泛流传。该书由上海市台协会主编,书中显示:500强的台资企业中有310家从事制造业,190家从事服务业,凸显台资企业在上海地区的发展更重视服务业的经营,与上海近年来经济转型升级、向第三产业倾斜不谋而合。
2014年,上海全年批准台商投资企业(含第三地转投资)670家,同比增长28.84%;合同台资24.6亿美元,同比增长24.87%;历年累计批准台商投资企业10301家,合同台资逾332亿美元。另外,上海自贸区吸引台商在沪投资效应进一步显现,截至2014年11月底,在上海自贸区注册成立的台资企业总数为18进出口代理2家,注册资本总额约3.05亿美元。
属地化和熟地化,是台商普遍的经营理念;近年来,台资企业也在努力融入上海的社会发展氛围。如2014年8月,首届上海市外资企业社会责任(中国)报告发布会暨外资百强企业表彰会举行;落户上海闵行区的2家台资企业就榜上有名。闵行区是一个台商聚集区,旺旺、顶新、统一、力宝、冠捷等一批早年很有实力、富有影响力的台资企业总部和研发机构先后入驻,区域内有600余家台资企业,为闵行的经济社会建设发挥过不可替代的作用。2005年,闵行区曾被台湾电机电子工业协会评为“台商最佳投资区”。而从这次表彰的闵行台资企业来看,其不仅实力尚存,而且富有社进出口代理会责任感,在捐资助学、扶贫帮困、救灾赈灾、文化建设等方面,为当地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黄金时代已经远去
然而,无论过去有过怎样的荣光,在沪台商尤其是台资制造业的传统优势已经不再;或者说台湾制造业主力行业在上海以及华东地区的竞争力已经边缘化。笔者基于为两岸服务贸易协定磋商提供注脚,曾在2012年对上海青浦区的台资企业进行过系统调研,当时就发现其发展潜力已经接近于极限。
比较分析显示:青浦区台资规模工业企业无论是户均产值、利税、资产、每亩产出,还是人均薪酬,均低于青浦全区规模工业平均水平。同时其成本费用利润率高于青浦全区平均水平,说明青浦台资企业经营情况不如青浦区规模工业一般水平;还有户均从业人员高于青浦全区规模工业平均水平88人,又在一定程度上显现了台资企业的劳动密集程度高于全区;其外向度高于全区19.9个百分点,显示出产品出口依赖程度较高等特点。
如今三年过去,笔者再去青浦进行了同类调研,发现台资制造业的竞争力情况没有实质性改观。不少已在青浦安居的台商告诉笔者:台资制造业在青浦以及上海郊区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
这些经营者怀念的黄金时代是在1995~2005年间。这一阶段商务成本低、市场机遇多、比较利益高,就是出现阶段性的经营困难也总能较快克服。而从2006年起各类商务成本迅速攀高,台资企业普遍通过生产规模的扩张来维持基本赢利。2010~2014年间,台资制造业企业的产能已达饱和;同时,人民币的升值过快也侵蚀了利润。这一时间段外贸波动严重,而大陆内需市场则面临大陆同类企业的白热化竞争。
制造业企业的不景气,不仅在青浦、在上海的其他郊区,就是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也同样存在。
笔者遇到一位老资格的鞋业公司总经理,她是最早来沪创业的台商之一,提及上海的变化,她感慨万千。她感叹:“以往在台湾赚钱、在上海痛快花钱的幸福生活一去不复返了。上海的商务成本越来越高,甚至已经接近了台湾。”
商务成本:国际有比较
近年被不断曝光、以次充好的台湾岛内食品加工企业,其背后往往是无法消化的原材料成本。
同类文章排行
- 支持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的出口退税政策
- 海关总署解读进出境个人邮递物品管理措施调整
- 中国进口乳品检验检疫监管体系及注册备案制度介绍
- 出口报检流程
- 中国海关当选世界海关组织执法委员会主席
- 中国医药保健品市场代理进出口市场的现状分析
- 响应出口政策号召,做好出口退税外包服务!
- 海关总署公告2015年第23号
- 上半年江苏外贸进出口代理双双下降
- 红酒、葡萄酒进口代理报关、清关准备流程资料及费用项目